2022/23秋冬大環境趨向之② 超情感體驗

2021/07/12

文= 邱瑜蓉

2022/23秋冬為什麼要聚焦在情感、體驗與科技所開展出來的超情感體驗?這是因為人們已經越來越離不開Internet,部分創意人士嘗試著以推測性的角度來看待Internet,為無形型態賦予有生命的擬人特質,將Internet想像成一個自然生命體,為人類提供氧氣和重要資源。

傳統設計vs推測式設計。source:Introduction to Speculative Design Practice

透過Internet,我們可以建立更深層的情感連結,這點對於企業而言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具有情感的人工智慧技術可以感知、理解與回應使用者感受。
這是一個結合情感計算與人工智慧的技術,其中的情感計算是跨電腦科學、心理學和認知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領域。我們可以透過線上語言、聊天表情、圖像和影像來分析情感,以確認使用者的情緒;以及運用語音分析的技術,包括語調和說話的速度來檢測情緒。這二種方法都可以用來衡量客戶的回饋資料,分析他們對品牌和產品的感受,藉此了解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

 

Aibo是Sony發展的電子寵物狗,圓圓的眼睛天生就讓人想盯著看,輕巧的外型和活潑的動作,不自禁地觸動人們心中最柔軟的感覺。Aibo喜歡與人交往,帶著極大的好奇心,它的個性自述上,以第一人稱擬人化表述:”我了解主人,周圍的環境,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有時還會惡作劇。” source:Sony

透過科技的協助,品牌可以不斷改善客戶服務體驗。但是科技的協助不僅如此,透過科技還可以協助我們管理身心健康,甚至是如同科幻片裡人機融合的賽博格(Cyborg)。未來,人類和科技將以新的方式流暢融合

 

22/23秋冬大環境趨向之②超情感體驗 完整影片。source:Fashion Express流行快訊

加強專注力的減法運用
由於人們在情緒和資訊上都已經超載,因此透過減法來加強深度專注力,也日漸重要。
依照神經系統科學的研究,情緒,特別是消極的情緒,會干擾人的專注力。而且當人們感受到威脅時,大腦中負責情感的杏仁核就會被啟動,因而減少大腦中負責集中注意力的理性功能。

 

source: turnaroundusa.org

大環境的變動與壓力,讓人們感到威脅焦慮,加上大量的訊息,深度專注已經成為現代人需要培養的技術。而科技也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DR(削弱現實Diminished Reality)技術,是AR(擴增實境)技術的相對概念,能夠讓使用者消除、減少或隱藏周圍環境的干擾元素。舉例來說,就像在使用IKEA的AR應用軟體將家具放入家中前,在螢幕上,將附近的雜物消除掉的技術。

 

由左至右分別為:a.現實;b.擴增實境(AR) 技術;c.削弱現實(DR)技術。source:Mori, S., Ikeda, S. & Saito, H. A survey of diminished reality.

依據加州大學數位干擾研究人員Gloria Mark的研究結果,人們受到干擾後,平均需要花23分鐘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中斷正在進行中的事項,會讓人們想要透過加快工作節奏來補償,這樣會讓人們感到壓力與挫敗,反而降低腦部的思考能力。

 

現在科技業正在嘗試使用不同方式協助員工增加效率,如德國軟體公司SAP安排課程,讓員工與用戶社群參與正念療法與集中注意力的冥想;倫敦公司FocusMe透過軟體來遮罩數位干擾,讓使用者可以遮罩特定網站或關閉設備,以有效提高專注力。

source:FocusMe

除了訊息減法的方式,另外還有情緒減法。初創企業Reflect Innovation開發一款由紡織品包覆的可攜式裝置,可以透過生物反饋的方式,導引使用者學習放鬆。
藉助科技協助人們專注與緩和情緒,是現代人很需要的功能,尤其是追求身心健康可以說是當代顯學。

 

source:Reflect Innovation

藉科技為能力增幅
健康成為新奢侈
疫情過後,低調的富人更視健康為一種新奢侈。加上專家預測,未來病毒大流行的機率增加,以及我們必然面臨的老齡化社會問題,因此未來將朝向藉科技協助人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例如,為了對抗病毒,包含了城市日光、燈具,都應用了“遠紫外線”機能。“遠紫外光”可以有效地殺死病原體,又不會對裸露的人體組織造成傷害”。總部位於密西州的NS Nanotech公司,在閱讀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David Brenner的開創性研究論文後,在2020年開發出4X4公分的芯片,可以和燈具一起安裝在建築物、車輛等地方。

source:NS Nanotech

荷蘭藝術家兼創新者 Daan Roosegaarde的社會設計實驗室Studio Roosegaarde,提出的 Urban Sun計畫,在公共空間建置遠紫外線消毒燈,它既像是探照燈,又像路燈,但透過遠紫外線可以讓人們在公共場所聚集時更安全。
如果能輻射線就能夠殺死病毒,將讓現在被困於家中的人們感到興奮,藉由這樣的技術能讓人們可以重新回歸生活,降低憂慮感,重新出發。

 

source:Studio Roosegaarde ROOSEGAARDE

對於人們而言,健康無疑是自由的基礎,這對於日漸年長的人們也是,認知能力下降,可能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和癡呆症的早期症狀。數位生物標記物在腦部健康領域的成功開發,將有助於加速患者的診斷。
目前,美國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已與蘋果展開合作,將進行一項研究,測試iPhone是否能發現用戶認知能力下降。如果能透過人們經常使用的手機來提前發現問題,將可以有效預防和改善人們的健康,同時降低健保的支出,讓經費花在更具建設性的地方。

 

未來賽博格
未來,賽博格不僅是生化人、半機器人,我們預期還將出現更多人與科技的融合。
也許有人會覺得人一定勝過機器人,而不想依賴機器人。但是人會疲倦,無法隨時都維持在最高效率。因此,部分工作依賴機器人,或借助科技的力量,這是我們需要逐漸學習接受的。

雖然賽博格一直頗有爭議,很多電影都描繪機器人未來將掌控世界,讓人們對於機器人存在著不信任感。但是在疫情過後,人們的想法大幅改變了,82%的人甚至認為機器人比人更能讓自己心理健康,這是軟體公司甲骨文與人力資源公司Workplace Intelligence,在2020年的研究。

也就是說,機器人除了作為服務員、飯店職員、按摩師之外,人們現在也認為機器人可能比人更適合擔任心理諮商師或醫師的角色。
在巴西,Vitalk公司集結心理學家、護士、醫生、UX設計師、數據科學家、工程師等多學科團隊,開發的虛擬健康助手Viki,可以提供心理健康、產後保健、客製的心臟代謝疾病術後監測等護理內容,透過Viki,使用者可以獲得相關建議和健康訊息。藉此照顧廣大族群,同時讓有限的醫護資源,集中在非初級的醫療上。也就是說,機器人一步步具備可以照顧人類情感的功能了。

source:vitalk

隨著人們對於情感互動的智慧化設計的需求越來越高,人機一體將逐漸融入我們日常,無論是機器人具備情感,或是為人們植入科技,這樣的趨勢帶動了賽博格美學、數位分身和網紅機器人的發展。

 

像是疫情帶動時尚產業以數位模特兒走秀,就是運用數位分身。以知名名模Christine Marzano為例,她的本尊可以經營實體伸展台走秀,但同時她也經營數位模特兒事業,她的數位分身Christine 2.0可以試穿時尚衣服,可以在伸展台上台步。而Christine也可以透過數位分身預先試衣,調整尺寸與版型。
同樣的概念,“品牌”除了可以經營產品、企業形象之外,也可以持續經營數位分身模特兒,數位代言人永遠不會衰老,就好像Coco Chanel女士一樣永遠活躍在品牌精神中。


source:marzrover @IG

所謂的賽博格美學,也就是藉由人與科技融合的概念,而產生的新美學。
近幾年的賽博格美學,受到“後人類美學”的影響。所謂後人類美學,是透過數位科技創造的形態,形成一個新美學,是有機與無機並存,或是人機一體的樣貌,不一定是真實的存在,也不一定具有實體,而是透過許多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數位科技影像。

另一個相關詞彙“賽博格藝術”,則是一種興起於2000​年代中期英國的藝術運動,它在人體中植入科技元件,以創造和增加新的感覺,並藉此創作藝術品,如藝術家Neil Harbisson在頭頂植入一支天線狀的傳感器,使他能感知到紫外線與紅外線的顏色,以此產生創作。

 

 

source: TED

賽博格美學與時尚相關的發展,則有以虛擬人像或是虛擬彩妝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將人與科技融合的概念,轉換為數位藝術創作。像是畢業於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的數位藝術家Paola Pinna,即以探索科技進步對於人類的意義展開創作,新穎的風格引起時尚產業的注目,作品曾在VOGUE發表,最近他也為赫爾辛基時裝週製作數位時裝走秀。透過人與科技的融合,不僅讓人的感官增強,產生新的數位美學與呈現形式,也讓人們在疫情下仍能進行時裝週。

 

source:Paola Pinna

除了數位分身的經營,另一個為能力增幅的則是虛構的虛擬人物。
現在的虛擬人物已不限於視覺的呈現,更加入了人格特質與故事,這也是賽博格美學的延伸應用。

 

例如Lil Miquela是由Trevor McFedries和Sara DeCou所創造的角色。這個計畫於2016年在Instagram的個人帳號開始。在個人資料中詳細描述了關於Miquela的虛構故事,將Miquela表現得十分人性化,與其他電腦計算的動畫角色和模型完全不同,並透過Miquela行銷各種時尚品牌。
作為一種行銷工具,Lil Miquela經常代言街頭服飾和奢侈品牌(例如Calvin Klein和Prada),截至2021年3月,它已經擁有超過300萬的關注者。這將是未來時尚界的超級KOL,它可以維持永遠的19歲,也可以選擇隨著年齡增長呈現不同樣貌,一切都可以自由轉換,同時並存。

source:lilmiquela @IG

數位沉浸式體驗
數位科技除了可以為人類的健康和能力增幅之外,也能為感官增幅,所謂的沉浸式體驗,已經由實體延伸至虛擬。
隨著遊戲、VR/AR、5G等網路技術日益給力,人們可以運用創造力,在共用虛擬空間中暢快漫遊,將在2023年成為真實。

 

時裝界的確在改變,像是近來對於人道和包容性議題的廣泛討論,時尚人普遍意識到現行的體系並不具有可持續性。此外,因為疫情的影響,也將推動人們對於服裝採購和穿著觀念的改變。

我們可以從倫敦時裝學院創新機構負責人Matthew Drinkwater,在英國媒體HUFFPOST的訪談中,看到Matthew對於時尚產業未來的看法:“”無論是數位試穿軟體或是遊戲軟體中的服裝新品,這類技術服務雖然目前仍屬少數的奢侈品;但是可以預見,當沉浸式數位技術成熟時,人們更可能將不再僅於實體更衣室裡試穿,也不再僅於靜態吊掛的實體店採購。取而代之的是,在具有故事情境中的虛擬世界試衣及與服裝互動,這是360度的體驗,也將改變我們對於時裝秀的概念。透過實體與數位內容的混合,在多個平台上可同時與巨量的觀眾一起體驗與互動。”

想像一下,我們能夠在自己的客廳裡,透過VR與設計師一起試穿高訂服裝。透過數位沉浸式體驗後,也許我們未來購買衣服不再只是考慮材質或是服裝本身,而是因為在社群媒體上看起來很好看,或者是這是虛擬網紅Lil Miquela所穿的衣服。例如創新內容工作室RYOT Studio,與HTC VIVE、XR募資平台Kaleidoscope、超現實博物館及倫敦時裝學院時尚創新機構(FIA)合作舉辦的VR時裝秀《The fabric of reality》,時尚迷可透過VR頭戴裝置進入秀場,化身成虛擬形象,在VR空間中探索互動,試穿獨家訂製的秀服,甚至直接潛入秀場後台…,科技正幫助我們朝著這些激動人心的情感體驗邁進。

 

《The fabric of reality》攜手3組設計師與VR藝術家,打造3種迥異的「服裝故事世界」。source: Yahoo UK

數位沉浸式體驗的確讓人們感受到未來時尚的魅力,我們也關注到巴西專為品牌製作數位服裝的公司StudionAcci,這類型的公司,也是未來時尚產業重要的供應鏈之一。

 

source:studio.acci @IG

藝術快閃體驗
由於時尚界與藝術界越來越靠近,我們也來看一下藝術界的動態。
近來藝術界開始推出針對社群媒體分享的快閃式體驗,“最著名的藝術家” (@themostfamousartist)是由跨學科藝術家所組成的網路平台,以特技和獨特方式運用社群媒體而聞名。像是最近引起話題的“巨石”(monolith),這塊巨石是高約3公尺、具有三個直立面的神秘巨大金屬碑,看起來甚至有幾分像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外星巨碑,自從在猶他州悄悄出現後,它又陸續在羅馬尼亞、加利福尼亞、荷蘭和英國現身後消失,神秘行徑吸引全球的目光,人們都想看看之後它會在哪裡出現。
雖然“最著名的藝術家”這個團體從頭到尾都沒有承認這是他們設的裝置藝術,但是卻在2020年12月以4.5萬美元提供收藏家收藏,並且附上說明,表示“巨石”是以博物館級的材料製成,並出具以區塊鏈技術完成的真實性證書。

 

這種新的“整體即服務” 形式,提供的不僅是藝術裝置本身,連同社群議題的發酵都是銷售的產品。這是一種新的產品市場,透過社群的行為模式,創造了病毒式擴散,最終銷售的產品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更包含著話題帶起的熱潮。

source:themostfamousartist @IG

數位科技加值私人服務
數位科技對於消費市場,幾乎也成為不可忽略的存在,其中,應用於消費市場的私人服務,將是我們可以關注的發展。
面對實體商店的轉型與疫情的影響,借助數位科技提供的線上一對一服務,或是透過線上預約實體私人服務,包含購物、旅遊、餐飲,都朝向VIP化的發展,同時線上服務並可串連快速取貨,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這部分是時尚產業可以持續關注與經營的方向。

 

【結語】以情感與體驗出發的數位科技,的確讓人們的生活更好,尤其在這個充滿變動與壓力的環境中,人們更是需要數位科技的協助,持續朝向未來前進。未來我們不但會有機器人夥伴,還會有機器人寵物,最重要的是這些都需要情感的導入,才能更貼近人的思維,讓數位科技成為具有溫度的協助。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