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uhsuShih
倫敦時裝週向來以創新性作為吸晴招牌,相較於米蘭或巴黎時裝週的眾星雲集,有時不免有些單薄。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向來變化莫測的時尚產業也無法掌控,過去我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為科技影響逐漸淡漠,而如今,我們卻也因科技而更加接近。
在無法辦理實體活動的情況下,反而更加速時裝產業的轉型。就像當年Burberry利用數位化成功反轉了日漸衰老的品牌形象,倫敦時裝週也不斷翻新,在因疫情無法辦理實體時裝秀的情況下,上週(6月12-14日)由BFC(British Fashion Council英國服裝協會)推出的「倫敦數位時裝週」(London Fashion Week Digital),透過線上論壇的交流、影片及活動的發佈,不僅對業界專業人士開放,也向一般大眾敞開了時裝產業的大門。
Burberry可以說是最勇於嘗試數位化的奢侈品牌,2009年率先加入FB,旋即於2009年9月首次網路直播時裝秀,2013年更破天荒以當年剛上市iPhone 5S取代數位攝影機記錄時尚秀,更不用提它2014年在北京的3D全息投影走秀更是載入了時尚「史冊」。不僅如此,Burberry也擅長利用網路創造話題,增加品牌與消費者間的黏著度,例如,成立一個專屬於風衣的網站「風衣的藝術」(Art of the Trench),鼓勵所有人上傳他們的風衣照片;還有音樂頻道「Burberry之聲」(Burberry Acoustic),發掘英國年輕樂團,也凸顯品牌的流行敏銳度和年輕個性。
只是對於首屆的倫敦數位時裝週,這次英國大品牌如Burberry與一些中堅品牌如Craig Green和Martine Rose等,都選擇靜觀其變並未加入,反倒是不少後起之秀視之為讓品牌發聲的一項轉機,一起迎向了這次的挑戰,包括Charles Jeffrey、Bianca Saunders、Nicholas Daley、Ahluwalia及Per Gotesson,以及少部分女裝設計師如Preen by Thornton Bregazzi、Marques、Almeida、Palmer//harding和Rixo。
此外,呼應年初開始轉型中性的時裝週,這次6月的倫敦數位時裝週也從原本的男裝季節,成為了同時包容男女裝的新展示平台。
也由於疫情的影響,品牌的預算大多變得十分吃緊(尤其是新秀品牌),數位展示的模式或許可以助攻小品牌來個大反撲,不僅幫助他們擺脫以往傳統時裝週期的時間限制,也期望能藉開放的數位平台引起大眾的關注度。
品牌也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向大眾展示新的系列、利用回收布料再製的服裝,或是敘述品牌故事、隔離及封城期間衍生的靈感等。
另外在這個動盪的時期中,設計師們也紛紛討論起如失敗的時裝週期、種族歧視、多元文化及心理健康等議題。
永續發展將成不變的議題
綜觀首屆的數位時裝週,可以看到「時尚永續發展」議題的持續發燒。
例如Christopher Raeburn利用前季軍裝庫存來重新詮釋他品牌起源的軍事風,重啟一個限量小型的RÆSTART系列。他並提及,或許是時候該根據季節出貨了,過去那種在冬天上春裝,但真的變暖時這些商品卻已經下折扣的型態,在氣候不斷的變遷下,應反思這個生產模式是否該繼續。如Daniel W. Fletcher這次推出的就是12款“即看即買”(see-now, buy-now)的秋冬系列。
Christopher Raeburn與《GQ》編輯對談品牌的永續計畫Raefound。 source:@raeburn_design
至於設計師Marques’Almeida,則透過重複利用的面料,在平台上發表ReM’Ade系列,同時也發佈了記錄片,讓大家看到他們是如何重新利用那些堆積在工廠內的廢料。
source:@marques_almeida
還有今年一月才首度發表的設計師同名品牌Kaushik Velendra,當時即以雕塑般的肩型輪廓引起眾人注意。本次設計師也透過時裝週平台發表一個迷你系列,試圖以一種尺寸但符合所有肩型的設計,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
source:@kaushik_velendra
另外,在試著緩下時尚步伐的同時,也愈來愈多設計師開始推崇起「無季節」(seasonless)全年可售的概念,來減少浪費。如Preen by Thornton Bregazzi、Charles Jeffrey本次推出的均是無季節作品。
source:@preenbythorntonbregazzi
多元包容&社會正義
另外性別平等或種族歧視事件頻傳,讓人正視起這些在社會中較為弱勢的團體。
設計師品牌Charles Jeffrey LOVERBOY這次在倫敦數位時裝週推出的是即將於12月上市的無季節作品,且所有銷售收益的5%將捐贈維護全球LGBTQ的人權組織。此外Charles Jeffrey並於14日晚間於Instagram Live直播,邀請編舞家Malik Nashad Sharpe和歌手Rachel Chinouriri,一同籌畫了一場簡短的籌款活動,藉由創意活動表達他對U.K. Black Pride的支持。
source:@_charlesjeffrey
跨媒介的創意展示
而仿如按下暫停鍵時光裡,數個月的封鎖也讓設計師探索除了服裝外的創作可能,像是雜誌、書籍或影片等。Priya Ahluwalia策劃的Jalebi期間限定線上攝影展,在攝影師Laurence Ellis掌鏡下,追溯了設計師的工作,以及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年輕世代生活在現代英國的景象。
source:@ahluwalia_studio
而富比世的30位30歲以下代表之一的黑人設計師Bianca Saunders,在與攝影師Joshua Woods、作家Jess Cole共同打造的雜誌中,探討團結、身份認同及性別議題。
source:@biancasaunders_
品牌Hill and Friends則以強烈的粉紅色調及隨機感,帶出影片快樂「家」工廠(Happy Factory From Home)的趣味感,而事實上,這個由Mulberry前任創意總監Emma Hill自創的袋包品牌,在疫情間也的確在她那鄉間小屋的地下室中,持續的製作著顧客訂製包包的訂單。
source:@hillandfriends
我們也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以跨媒介的創意合作來互相提高關注流量。
此外,這次網路購物平台Farfetch也邀請了倫敦時裝週的設計師代表與中國網紅進行交流,期盼透過網紅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設計師在亞洲市場的知名度。
數位化並非流量保證
但儘管數位平台帶來了服裝呈現的多樣化,但這並不代表就是流量保證。
像過去在前排那些看秀VIP一樣,時裝秀依舊要靠媒體、網紅、名人等博得眼球,尤其是當紅Youtuber的影響力更是不容小覷。
事實上,除了業界的專業人士可能能耐心看完全影片或論壇,一般的觀眾群在設計師訪問中陳述的創作過程,或者業界人士冗長的線上對談,很快的感到無趣,更容易在主題的不斷重複下,喪失新鮮感。
相對於四平八穩的訪談,因Netflix網路實境節目《Next in Fashion》而嶄露頭角的Daniel W. Fletcher,這次在記者朋友的帶領下,以Instagram Live來了場輕鬆坦率的訪談、天南地北地聊起近年來的生活與經歷,從他個人從對卡拉OK的喜愛到擔任Victoria Beckham實習生發生的趣事,同時他還回答了直播現場的300多位粉絲各種關於品牌與設計的問題。
source:@danielwfletcher
面對新世代的數位媒體,或許設計師需要多方思考如何展現出更獨特的個人觀點,像是對於未來的想法、挑戰或是生涯規劃等,來勾起大眾的好奇心。
此外,這次疫情讓人們將焦點轉移到社群平台的資訊上,不僅增進了原本就關注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議題與目標群眾的連結性,也讓許多原本不關心的民眾開始留意這些議題。因此品牌需要非常警慎的檢視每則傳達出去的訊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一不小心便可能會被消費者判出局。
至於買家部份,Bergdorf Goodman及Neiman Marcus的男裝總監Bruce Pask表示,數位展並不能完全取代現場展示的那種驚喜感。美妝界知名YouTuber Derek Blasberg,也在與BFC合作的活動裡也回應這個觀點,他認為時裝週是一個包含攝影師、造型師、彩妝師、時尚編輯、模特兒等等,由許多人共同打造時尚產業未來的一個活動。而未來在疫情消減後,BFC也依舊打算辦理實體的時裝週。
在2021年已快過完一半的這個當下,許多城市依舊深陷於疫情控制的窘境,或者上演著人民對種族歧視的憤怒,沒有人能知道未來如何發展,就像是業者永遠無法預知下一個爆款。
但我們所知道的是,這場疫情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進行反思並發掘自己的道路,方法有百百種,卻沒有一定答案,但多樣化總能創造更多可能。尤其在疫情間,許多產品開發及新系列生產都紛紛暫停,在這些留白的時間裡,或許更能讓設計師及時尚業者共同來思考,未來到底所需的時尚定義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