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夏TTF大環境趨向③ 先理解再正向

2020/01/06

在2019/20秋冬大環境趨向中,我們曾提到“務實的正向力道”,也就是人們開始面對現實環境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與#metoo事件等,希望提出解決方案。 直到,今日環境污染與#metoo事件等議題…

文=邱瑜蓉

在2019/20秋冬大環境趨向中,我們曾提到“務實的正向力道”,也就是人們開始面對現實環境的問題,包括環境污染與#metoo事件等,希望提出解決方案。
直到,今日環境污染與#metoo事件等議題持續受到關注,越來越多團體朝向這個方向提出解決方案。在2021春夏我們更觀察到,人們力圖更深入地探索造成目前困境的原因,進而尋求積極的態度與作為。

 

以善意取代口水

和“務實的正向力道”不同之處,“先理解再正向”更强調內化的過程,然後穩紮穩打的前進。
消費者不再一味地聲討犯錯的品牌,而是將注意力轉向在網路上散播仇恨的“噴子”。因為大家已經受夠了網路上的仇恨言論,人們開始認知,這樣會造成負面行為的無限傳遞。
網路上的氛圍逐漸從充滿仇恨的言論,轉向善意與同情心。品牌和網紅正逐漸改以一種全新的發自內心的善意與“噴子”對話,試圖理清這種仇恨的來龍去脈。
當越來越多人感受到這些來自內心深處的善意對話時,“噴子”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少。以往“噴子”以仇恨將消費者團結在一起,現在善意和同情心慢慢地成為新的炫酷方式。
如同美國食品大廠General Mills事業部主管Liz Mascolo所說,“樂觀並不意味著萬事萬物一片光明,無時無刻都幸福快樂。關鍵是要看到可能性,而不是你所處的困境。”
網路上的風向很容易被帶動,在這個對話題高度敏鋭的時代,品牌和網紅應優先考慮資訊的透明度真實性,並以善意的方式回應攻擊,這樣更容易獲得網路世代的認同。

剃鬚刀品牌Gillette發了一張大尺碼女模泳裝作為品牌行銷視覺,不料引來各方評判,不過Gillette並未退讓,表示認同並支持大尺碼女模特Anna O‘Brien對噴子的回應“他們只看到肥胖,而看不到快樂!”

 

否認死亡→接受死亡

大家愈來愈願意觸及一些原本避免談論的議題了,例如在台灣比較忌諱的死亡議題。
這是一種思考上的轉變。
上一季提到的“全面健康”中提到,當人們認為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且需要健康制度的支持時,自然會深入思考造成不健康的原因,同時開始探索並接受死亡。
而在宗教信仰逐漸變淡的時代,如何能更坦然地接受死亡,我們發現人們開始對“體面離世”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如何為消費者提供人性化客製化臨終體驗的服務和產品,將越來越受到關注。

人們越來越願意以開放的心看待死亡。例如國際臨終陪護協會(INELDA,International End of Life Doula Association)於2015年成立,目的是透過培訓和認證死亡陪護,創造一種正向的死亡文化。
“Death Over Dinner”(死亡晚宴)的創始人Michael Hebb認為,唯有理解死亡,生命才能精彩。因此他決定導引人們改變談論死亡的方式,藉由晚餐將識與不識的人聚集在一起,從一次次的對話,去除死亡的可怕面紗,讓你更有勇氣的看待這項每人必經的生命的一部分。
死亡話題不僅獲得嬰兒潮世代和中年人的關注,千禧世代也希望自己有機會能夠討論死亡,“The Dinner Party”(死亡派對)正是一個由20-30多歲的人組成的全球社群,參與者均歷經失去父母、伴侶、孩子、兄弟姊妹或密友。藉由篩選訓練,The Dinner Party訓練了超過300位主持人,就近聯結10-15位年齡相近的夥伴,分享失去的經驗。自2014年以來,活動參與者已從幾十人增加3000多人,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城市和地區。

source:The Dinner Party

 

死亡議題如今也納入“全面健康”的範疇,擺脫禁忌想法後,品牌和服務也開始在相關議題上有所行動。像是2017年Supreme x LV的聯名棺木,在當時就引起熱議,雖然是奢侈客製品,但也讓一般人對於棺木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藝術家Lee Jae Rhim也藉由“蘑菇壽衣”的設計,引領大家重新思考死亡的方式,她在衣服中嵌入蘑菇孢子,當穿著壽衣的屍體被埋入土裡後,這些孢子就會開始生長,逐漸吞噬屍體並變成蘑菇。Jae Rhim表示,現代人身體中積聚了很多殺蟲劑、防腐劑、重金屬等毒素,如果死後不做處理,將持續污染環境;而這種壽衣上的新型混種蘑菇可以分解身體、清理毒素,讓人可以用最無污染的方式回歸大地。Lee Jae Rhim現並成立Coeio公司推廣蘑菇壽衣。

蘑菇壽衣讓身體與地球重新團聚,使生命循環不斷進行。source:Coeio, Ted

 

西方思維→去殖民化的多元設計*

我們正在建立一種新的思考體系。現在一些新興的設計理念,開始從多元角度出發,挑戰傳統的西方思維(包括歐洲中心主義、帝國主義、全球資本主義)。
過去設計教育一直以來是以歐洲為中心,歐洲設計理念為主導的結果,導致其他觀點遭到排擠,而讓設計呈現了封閉的狀態。為了對抗西方文化“一家獨大”的現況,設計師希望透過“去殖民化”或是更“多元包容”的方式重新建立設計系統。
例如設計師開始從世界的“另一邊”,也就是南半球來汲取靈感。這個理念可以從我們上一季蒐集到、關於非洲設計界的發展得到印證。非洲設計界決定從自己開始先使用非洲元素,不再任由西方設計師説了算,這也可以說是非洲民族對本土文化與智慧財產的覺醒。
只有認知世界的多樣性,將西方世界觀和在地觀念放在同一標準下進行驗證,我們才能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生態圈,這概念不僅是對環境的永續發展,也是思考對於人類永續發展的可行性,最終實現普世皆宜的包容性設計。
*註:多元設計最初由哥倫比亞裔美國人類學家Arturo Escobar提出。Arturo Escobar在《多方面的設計》(Designs for the Pluriverse)提到大多數設計(從消費品和數位科技到建築環境)均是為當前的資本主義服務,Escobar主張開發“自主設計”(autonomous design),認為設計應避免商業和現代化目標,改採用更具協作性和在地性的方法,考慮不同的環境、經驗、政策,將設計導引向更公正與可持續的方向。

 

單一(西方設計)→尊重式設計

尊重式設計(Respectful Design)不再將人類置於宇宙的中心,而放眼於更全面的視野,關注所有生物間的關聯,如植物和動物。
例如2011年澳洲南十字大學教授Norman Sheehan在麻省理工學院《Design Issues》秋季號期刊中發表論文〈原民知識與尊重式設計〉,針對設計議題提出探討,認為北美和歐洲大多數設計教育採用的教學模式都是以歐洲為中心觀點,這種觀念史地西方思維地位長期以來淩駕於非西方。
但隨著近年設計界不斷提出擴大包容性的議題,“尊重式設計”也開始導入教育界。例如加納企業家和領導力發展專家Fred Swaniker在2013年於非洲成立ALU高等教育機構,為未來的非洲儲備本地人才庫。ALU著重於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目標在2060年為非洲和全世界培養出300萬名企業家和道德領導者。
特別的是,為使更多當地貧困學生能接受高等教育,ALU還因地制宜獨創了教育金的融資模式:學生可選擇以畢業後5至10年內10%的收入來換取免費就學。

ALU強調自主學習,從發現課題、自訂學程、同儕學習到課堂討論,作為學習4步驟。source:ALU

 

面對擴大包容性的新興運動,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與設計學院 (OCAD U)設計系主任Dori Tunstall,希望學生多思考“設計師意味著甚麼?”,身為設計師“我正在創造甚麼樣的文化?”
除了教育界導入“尊重式設計”,品牌也可以透過引入不同背景的設計師,為構思和設計過程帶來不同觀念的碰撞,並藉此獲取多元來源的觀點,作為品牌的競爭優勢。

AIGA 美國圖案藝術協會以影片說明去殖民化與尊重式設計。

 

資本主義→人才主義

在2021SS大環境趨向第一集“新奢侈-人味”提到,供給早已超過需求,而機器人的發展更加速了供給過剩的現象,未來,物質將因為難以保有稀有性而逐漸失去價值,這也意味著:昔日以重視實物的資本主義將逐漸式微,讓位給運用創造力與創新能力推動增長與價值的“人才主義”。
這樣的改變,也將對組織結構、人才招聘與人力資源管理造成衝擊,因此,必須全面整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並且對人才佈局重新進行全方位的瞭解。
根據美國管理諮詢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2018年發表的《全球人才危機》(The Global Talent  Crunch)報告,預估2030年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將遠遠超過供應,這將造成高達8.452萬億美元的潛在年度收入虧損。報告中指出,問題的癥結在於技能短缺,而非人員短缺。因此,為了緩解全球人才荒,需要改造整個工作體系。
與此同時,面對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局面,我們也必須為因自動化而失業的群體提供學習新技能的機會,只有這樣,才能讓新技術的學習機會惠及大眾,避免加劇原本就十分嚴重的貧富差距,同時解決社會上的憂慮情緒。

source:Korn Ferry

 

理想主義→未來樂觀主義

行銷業界重新詮釋了樂觀主義,從理想主義轉向以真實資料為後盾,進而更積極地創造未來前景。
儘管媒體上充斥著大量的壞消息和負面資訊,但統計資料顯示,實際上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好。根據2018年實時民意調查網站Streetbees針對年輕人的調查,南非18至24歲的年輕人中高達87%對未來持積極態度。
在這個分裂的時代,日益全球化的社群也紛紛採取積極的態度,關注沒有歧視、充滿包容、和諧共處的力量。
因此,未來行銷的重點不是給予消費者遠大而不切實際的夢想,而是在現實中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因而產生積極的行動。
例如加拿大服飾品牌Peace Collective的廣告〈解開仇恨〉(UnravelHate),拆下一頂繡有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川普競選口號)字眼帽子的繡線,利用舊線重新繡出一頂“歡迎來到加拿大” (Welcome to Canada)的帽子,傳達接納和希望的訊息。

Peace Collective〈解開仇恨〉廣告。source:Peace Collective

 

讓時尚樂觀起來

在過去一年中,出現了一批以年輕人為主導的時尚團體,他們不分種族、性別、宗教、職業或觀點,專注於為這個行業帶來快樂和樂觀的精神,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未來樂觀時尚。
例如成立於2017年的洛杉磯 “樂觀生活風尚”品牌Madhappy,致力於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為千禧一代提供街頭服飾和經典款式。聯合創始人Peiman Raf表示,生活總是有起有伏,人們的心態也是如此,有時憤怒,有時快樂,有時介於二者之間。這也是品牌的名稱 Mad(憤怒)happy(快樂)的來源。
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加樂觀,Mad happy開設了一個部落格,邀知名人士一同探討心理健康問題,參與其中的包括奈及利亞名人造型師Ugo Mozie、設計師Colby Mugrabi(美國原創內容平台Minnie Muse創立人)、加拿大DJ兼企業家Brendan Fallis等。獨到的品牌訴求甚至在2019年引來LVMH的破例投資。

Madhappy的服裝色彩鮮豔,而且經常印有積極正面的詞彙。source:Madhappy

 

鎖定高端市場的飛輪健身房SoulCycle,從不把自己定位為健身公司,創始人Elizabeth Cutler和Julie Rice打破了一般人對於健身房的刻板印象,以完整的感官體驗要讓來運動的人就像參與一場輕鬆派對的感覺。SoulCycle於2019年在IG推出活動#thehappinesschallenge,鼓勵大家找到一件事讓自己快樂,然後第二天變成二件事,第三天變成三件事。

source:SoulCycle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