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時尚:材料選擇和回收機制是關鍵

2024/07/14

綜觀全球的時尚產業漸漸在綠色里程碑上取得進步,不同類型的永續解決方案以及規章成為產業關注以及投入的核心。

綜觀全球的時尚產業漸漸在綠色里程碑上取得進步,不同類型的永續解決方案以及規章成為產業關注以及投入的核心。

根據全球管理顧問公司Kearney近期發布的2024循環時尚指數顯示,時尚服裝行業雖然正往永續發展前進,卻難以實現整體循環,大部分的品牌依舊選擇傳統線性模型的商業模式,從原材料到消費者教育,幾乎每一步都做出了次優的選擇,「搖籃到搖籃」的共識目標似乎還需要持續討論。

 

循環利用是待解決的課題

在Kearney的報告中一共選擇235個時尚品牌,基於七個關鍵要素對銷售新產品的一級市場(Primary market)以及提供二手產品銷售和回收的二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進行衡量:

  1. 採用循環設計原則,包括使用回收或可再生面料。
  2. 產品維修保養的可及性。
  3. 產品護理說明細節的可理解度。
  4. 品牌對循環時尚的倡議。
  5. 二手服飾銷售種類的廣度與深度。
  6. 二手服飾租賃及其種類的廣度與深度。
  7. 可重新作為原材料或捐贈給慈善機構的可回收舊衣。

此外,今年更將評價的標準從關注回收材料的多寡擴展到循環設計原則的整合,包括平衡使用環保材料和避免有害的化學物質。

Source: Kearney analysis

根據結果,整體品牌的平均循環時尚得分為3.20(滿分10分),與2023年的結果相比提高了0.23分。而這主要是源於一級市場的情況有所改善,商品保養說明的可及性以及消費者對品牌宣傳的循環性和耐用性更加重視;而二級市場則是維持穩定。雖然整體改善幅度不大,但若繼續保持,預估能在不到十年內的時間翻倍進步。

(左)2024整體循環時尚指數。(右)第一市場及第二市場循環時尚指數。Source: Kearney analysis

以國家來看,雖然印度品牌在循環時尚的得分較低,但其他國家品牌的表現相對穩定,且與2023年相比也都有所提升,凸顯了過去一年全球在循環實踐上的實際進展。

(左)各國家地區2024循環時尚指數。(右)前十名循環時尚品牌。Source: Kearney analysis

在前十名的品牌中,美國品牌即佔六成,有The North Face、Levi’s、Madewell、Patagonia、Lululemon、與Coach。此外,美國品牌在二級市場上表現出色,尤其是在二手通路以及回收方面。
像是Coach於2023年推出子品牌Coachtopia,從包包、配件到服裝都採用回收材質,像是包包即採用Coach的皮革邊角料、縫線使用50%的回收材質、裝飾用吊牌則為70%的回收樹脂等,加強品牌在循環時尚以及回收材料使用的表現。
Coachtopia旨在加速母品牌Coach對循環經濟的轉型,最大程度減少新材料的使用,並專注於使用回收廢物或在利用材料製成的替代材料。

source: Coachtopia

另外從品牌類別分析,普遍平均得分在2.8到3.4之間。其中,戶外品牌以5.4分的平均得分脫穎而出,而快時尚和內衣品牌得分最低,這源於兩者在二手或租賃服務上的挑戰,但與去年相比皆有成長。

對於大多數的奢侈品牌而言,維修和保養服務是關鍵優勢,且許多企業逐漸採納循環設計以及使用可再生或可持續材料,像是Louis Vuitton、Hermès、Chanel、Gucci等。

與2023相比,服裝種類的循環時尚指數皆有所提升,進步最多的為高端/輕高奢產品(+0.4)。Source: Kearney analysis

雖然時尚產業在過去一年內取得了進步,但Kearney指出,在235個品牌當中,只有25個品牌得分在5分以上,甚至只有前四名的品牌超過7分。因此時裝產業目前仍需要加強品牌在循環發展和永續發展上的力度。

建立EPR政策提高織品回收率

近期,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發布了最新報告《推動紡織品延長生產者責任政策的界線 (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EPR policy for textiles)》,強調若要建立全球紡織品的循環經濟,就必須實施強制性的延伸生產者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

該報告指出,全球超過80%的紡織品會因為企業的線性商業思維而導致不耐用、難回收,最終在丟棄時被焚燒、掩埋或流放到環境中造成汙染。
若是想要改善目前的問題,需要大幅增加紡織品專用的基本回收設施系統。但目前透過僅有的紡織品獨立回收比率平均為14%,最高僅達到50%,且現有的回收系統通常專注於收集「可重複穿著」的舊衣,而不可重複使用的紡織品如:個人貼身衣物就無法列入可二手轉賣或捐贈的物品,通常都會作為一般垃圾丟棄,導致至少一半以上的紡織品依舊會被當作為固體廢物處理。
而回收紡織品的後續去向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除了回收商所收到的貨物品質不斷下降,利潤日漸微薄。對於較落後但持續進口二手紡織品的國家如:迦納、智利,因為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資源,往往反成為世界紡織垃圾的最終站。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指出,若想解決廢棄紡織品的在回收上的問題,建立強制性並收費的EPR是必要的手段。目前,EPR正廣泛應用於電子、包裝、車輛、輪胎等產業。數據表明,EPR對產品的收集、分類和回收率有著積極的影響,且強制性EPR比自願性EPR來得有效。

強制實行EPR能夠為單獨回收系統提供四大優勢:

  1. 擁有獨立且充足的資金。
  2. 吸引資本投資於大規模重複使用和回收所需的基礎設施。
  3. 創造全球物質流(global material flows)的透明度可追溯性。
  4. 促進集體行動,建立回收再利用的共同目標。

(左)對實行強制性塑膠包裝EPR的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回收率比較。(右)實施EPR的四大優勢。Sourc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透過可循環的產品設計、技術進步和經濟規模可以顯著提高經濟效益,當紡織品設計可負荷長時間的使用以及回收時,將能夠提高整體效率並節省分類、拆卸和回收的成本。

此外,建立共同標準也是重要要素。報告表示,時尚產業的巨大碎片化是令人困擾的現況,無論是品牌還是國家,都在使用不同的方式做各種事情,如果沒有一致的標準,即便實施EPR政策也會面臨分散和無效的風險。因此建立統一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EPR機制(包括但不限於:產品設計、義務生產者、成本覆蓋範圍和廢棄物等級)並且打造讓各國相關單位定期交流的平台,有望讓紡織品的循環經濟蓬勃發展。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