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籤顯示項目: SS23TP

服裝 是《看與被看》的儀式 你的視野 我的紀念

發佈於 女裝
來源

2022臺北時裝週SS23《遇見: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跨界時尚》開幕秀14日登場,由5位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與5位時尚設計師的跨界合作揭開序幕,包括:賽德克族藝師張鳳英×設計師趙之逸、噶瑪蘭族藝師嚴玉英×設計師陳劭彥、排灣族藝師許春美×設計師簡國彥、排灣族藝師陳利友妹×設計師周裕穎、泰雅族藝師尤瑪.達陸×設計師蘇家紘,展開歷史、文化、工藝、時尚的多元對談,在文化部、經濟部、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資產局、臺北市政府等各單位的攜手合作下,為臺灣時尚產業獻上嶄新篇章。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身穿JUST IN XX設計師周裕穎與國家文藝獎獲獎藝術家莊普聯名的系列服裝出席並表示,2022臺北時裝週SS23除了延續「機能、永續、跨界、多元、人文」等核心主張以外,最大的特色是原住民族人間國寶與設計師的結合,從原住民族傳統編織、工藝的智慧及特殊文化元素出發,加上最現代及最科技的時裝設計,帶來最具有臺灣文化多元性及歷史深度的全新美學。李永得說,相信此次最具原住民族特色的臺北時裝週,一定可以讓世界看見臺灣重要的文化元素。

文化部長李永得及五位原住民族國寶工藝家×五位當代頂尖服裝設計師在伸展台相遇

趙之逸DYCTEAM 遇見 賽德克族Seta Bakan張鳳英

在賽德克族語中,「賽德克」(Seediq)代表「人」、「巴萊」(bale)有「真正的」意思 ,合在一起即為「真正的人」,而擅長織布的婦女就是「真正的女人」。
對賽德克族而言,女人能織布,表示她能為家人製作衣服、小孩揹巾、蓋被,才有資格結婚生子。在賽德克族的文化中,織布技能優劣甚至影響女人一生的個人價值、人際關係與社會聲望。

「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Seta Bakan 張鳳英,是現代賽德克族中最受敬重的織女,她相承於外婆的各式精湛織布技巧,包含:平織、浮織、斜紋織、菱形織、緯挑,以及難度最高且獨特的puniri經挑技法。外婆一生80年跨越日治時期,辛苦延續下來的織布工藝,為賽德克族織布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傳承脈絡。

為了此次臺北時裝週,張鳳英老師不滿足於傳統織紋的呈現,選擇挑戰從重新創作了包含多種繁複傳統技法而呈現的嶄新織紋組織。以國寶級的高超織布工藝技巧,為賽德克族織紋更添時代新創。

大秀當晚,賽德克族藝師張鳳英選擇以代表賽德克族男性狩獵傳統的勇士服,以及最能代表賽德克女性族服的慶典服款,在傳統的紅白黑色中加入來自大自然印象的綠藍色,展現比一般傳統族服更加豐富的織紋,呈現賽德克最豐盛的傳統服式美。她說 :「有這個機會讓社會大眾更了解我們原住民的織品,讓他們欣賞,也可以受到他們的尊重,這個意義很深厚 。」

由於傳統「賽德克族」織布相對其他部族用色低調,代表顏色只有紅、黑以及米白原色,在如此 單純的用色背景下,繁複的織紋更顯得獨特。於是,以圖案織紋為展現核心的「賽德克手織布」與「機器緹花丹寧」,便成為賽德克族藝師張鳳英×設計師趙之逸這個創作組合的連結點,而展現丹寧緹花便由近年以生活、機能、 永續為品牌核心的DYCTEAM演繹。

DYCTEAM創辦人趙之逸,在聊起這次的合作時表示,「DYCTEAM擅長運用牛仔緹花丹寧,同樣具有經挑、平織、浮緯紗的工藝技術,在與張鳳英老師見面後,感受我們彷彿是在兩個平行時空裡做著相同的事,只是我們是與牛仔緹花廠、水洗廠合作,而老師則透過一雙巧手與手織布機展現。」

這次的跨界合作,DYCTEAM將賽德克族經典的圖騰與色系轉換成品牌的兩大系列,一是採用賽德克族的配色結合機能規劃的日常服設計,並以RePET回收寶特瓶素材製作;另一系列則是重新以設計師擅長的緹花機織表現族紋,並以友善環境的有機棉與漸層水洗手法,重新詮釋傳統與現代工藝的結合。

至於服裝輪廓,則維持DYCTEAM擅長的城市日常型態,並將賽德克族的傳統紅與白色調,化為簡約都會感的黑白灰藍,同時別採用一萬多針的緹花織機(不同於一般的三、四千針),呈現張鳳英老師創作的新織紋,將老師的圖紋轉換成雙色丹寧組成、質地精緻立體的圖騰,輔以水洗、漸層效果,打造驚艷跨界視覺。

不同時代背景,以不同資源去表達一樣圖騰,激盪出原民文化與時尚之間的火花。藉由此次跨界共創,DYCTEAM實驗了傳統與現代技術結合,試探商業市場與開拓大眾接觸在地文化的可能性,界由現代技術傳遞國寶老師充滿手工溫度、獨一無二的手織緹花布,讓賽德克族的美好,走入現代一般的都市生活日常。

蘇家紘Chiahung Su 遇見 泰雅族Yuma Taru尤瑪·達陸

Yuma Taru尤瑪.達陸,自1992年著手調查泰雅部落文化,2015年授證為「泰雅染織」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是研究者、傳承者,也是創造者,是臺灣原民織染領域最活耀的工藝藝術家也是策展人。

為了這一次臺北時裝週的創作,她思考到自己的人生階段,想起部落的一句詞「如布之舌」,對泰雅族的織者來講,你要擁有一個如同布料一樣,柔軟、具有包容力、有力量的舌頭。期許自己以布般地柔軟包容年輕的世代,提供自己的經驗幫助年輕人排解困難。

 

「我想要透過服裝表現出如語言透明感的力量,我說了聲音,聽見的人都在有反應....所以,聲音感應了光。」因此這次尤瑪.達陸實驗性地運用LED光電線,創造出嶄新的織品,並做成服裝,在原民的時間軸裡,以當代的觀點進行再詮釋與反省。

而在大秀發表當天,尤瑪.達陸更以一組典藏於國立臺灣史前博物館的傳統泰雅婚禮服裝與這組實驗服裝一起發表,清楚地表達出她所期待表達的原民文化時間軸。

與尤瑪.達陸合作的臺灣時裝品牌ChiahungSu (蘇家紘),一向衷情於臺灣文化的濫觴,從南洋民族遷徙時期,以至日治時期前後之原民文化,探討臺灣文化的起承階段。這次他以具象化的傳統臺灣原民與日本手工藝來勾勒品牌輪廓,演繹「侘寂美學」,向先鋒工藝致敬,將工匠的傳統精緻手工為核心,延伸現代時裝的輪廓上 。

蘇家紘形容自己的創作與製作,是「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簡單的東西精緻化,一種精密的轉化過程。」使用原民手織布料,手工的傳統天然染整,甚至扣子都是找到民國初年早期的銅幣 ,再以手工鍛敲,維持純手工的緩慢製作流程。呼應著他品牌創立初衷,論述臺灣的文化身份認同,不僅只是以尤瑪.達陸老師所帶領的泰雅族「野桐織布工坊」傳統手工織布,即便是副料運用,也盡量去找屬於或者代表臺灣的素材。

談起這次將在臺北時裝週發表的作品,蘇家紘表示:「我以『南洋群島的起點』作為我 2023春夏跟秋冬的創作主題,而春夏將是第一部曲。臺灣是南島文化的起點,在遷徙的過程,如何從臺灣這個起點遷徙到其他國家,我看到地域性的遷徙、文化轉變,從中擷取靈感,所以裡面包含很多其他民族或是被轉化過的手工藝,都被復刻在我們的服裝輪廓上。」

陳劭彥SHAO YEN 遇見 噶瑪蘭族zaqong嚴玉英

「香蕉絲編織」對噶瑪蘭族具有獨特意義,在臺灣16個原住民族中,僅有噶瑪蘭族有此絕技,但因歷史曾經面臨技藝消失的危機。二十年前,在尋根、找回部落傳統的努力中,當時62歲的嚴玉英從頭學起,拼湊歷史碎片,恢復族人技藝,在不斷努力下,終於在2021年授證為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ni tenunan tu benina香蕉絲織布」保存者。

香蕉取絲,須為未結果的蕉樹,而且需要避開雨季、配合穩定的天氣,才能順利日曬,每年僅有六到八月能取,而且編織過程絲線極易斷裂,需要極細膩的編織技巧,難度極高且珍貴,唯有德高望重的貴族才能穿得起。

但因為歷史的斷裂,真正的傳統族服型態已消失,因此這次臺北時裝週嚴玉英工藝家跳脫「族服」的型態,專注在表現「香蕉絲編織」的特殊質地,以及溫潤的天然染色。

香蕉絲編織曾面臨消失斷層,卻是文化重要表徵,面對如此珍貴的素材,陳劭彥在了解噶瑪蘭族取香蕉絲的過程後,深深覺得這也是一種對香蕉樹的解構,因此將這樣的過程轉化成設計概念,以線條為主軸,加上在地的風土綠植,來讚頌此般珍貴、來自土地的素材來源。

一眼望去的香蕉園,一片的綠,其中卻能發現不同層次的綠,陳劭彥以此發想,展現出不同的服裝輪廓、顏色、狀態、層次....等,以不同材質和手法致敬編織工藝。例如,運用不同粗細的織帶去變化、去呼應渴望讚頌它的熱切!

過去,陳劭彥SHAO YEN在倫敦學習時裝設計以及英國生活時,作品經常因為受到情境影響而透露出一種強烈英倫街頭風格。近年安頓於宜蘭展開創作生活之後,陳劭彥形容此次創作將更貼近人、更生活,擅長運用特殊素材創作的他,將在簡單中做出最極限的變化,單純中又有著非常多的層次跟變化,挑戰在單純中說出最有力量的時裝設計語言。

談起這次與嚴玉英老師的共創,所面對就是素材特性的限制。陳劭彥表示,「由傳統織布機 手工織造出來的香蕉絲手工織片,比起一般布料不僅質感硬挺,平整跟方正也不能隨意剪裁 。所以,在版型上的表現十分受限。而這也正是挑戰如何透過版型調整,讓它跟成衣結合且不違和,我不希望它只是裝飾。」

從這次所展示的第一套香蕉絲西裝到最後一套山林連身衣,陳劭彥說,這就像是一個重建的過程,獻給一直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原住民族與噶瑪蘭族人。「我不能說,我能為老師帶來甚麼,但我真的希望能透過這次的合作,來創造出點甚麼。」

簡國彥BOB Jian 遇見 排灣族Miyang許春美

JAIN Miyang許春美身為「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精通排灣族傳統織布中所有工序,以及平織、斜紋織、浮織法、綁織(俗稱挑織)等主要技法。熟知各項圖紋的意涵與環境、社會階序的關聯,吟誦古老的織布口訣歌謠,致力復興排灣族傳統織布工藝。

「這是一個突破!能夠把自己呈現出來的方法。排灣族有這麼好的東西,老祖宗留下這麼有智慧的訓誨,要把它呈現出來,要走進現代的環境,不只是藝術,更是智慧的接續。」許春美老師談起對這次參與臺北時裝週滿是興奮與期待。

織布是排灣族的文字,祖先要講的故事、要求的東西,變成記號、符號,都編寫在織布的織紋裡了。這也是她為這次以古老跟現代融合所做的兩套華麗的慶典盛裝中,所注入的最重要內涵。
例如,使用「太陽紋」在一襲禮服上,款式現代但織紋是古老的。「太陽公平的照著每個人,它是沒有陰影的,會有陰影是因為有別的東西擋住它,所以才會有人無法享受到陽光。而我希望這個社會、世間是公平的。」說的是對大環境的一種期許。

而古老紋樣也是國寶工藝家許春美與時裝設計師簡國彥BOB Jian共創時最有共鳴的靈感交集。簡國彥在思考如何去將傳統工藝連結至現代設計時,決定以老師的織紋寶典作為這系列創作的主軸,並一口氣擷取了鬼針草花紋、曲折紋、假小米紋、項鍊紋、鎖鏈紋、蜘蛛紋等織紋,將之轉變成印花圖案,並且刻意放大,即便人在一定距離外依然清晰可見。

至於顏色上,則盡可能保有老師的原版,讓原本不認識任何圖紋的人,可以因為它們的美,願意進一步理解、認識一點點都好,就像當初感動他一樣。在原住民文化中,所有的圖騰都是一種哲學,例如「鬼針草花紋」就代表務農時應勤勞拔除鬼針草,才能使作物可以豐收。

鑒於織布是排灣族的文字語言,簡國彥將這系列服裝定名為【穿說】。
其實面對共創,當傳統與現代要碰撞結合,彼此的尊重是作品能夠順利成功的最關鍵。「老師年輕時本來就是做禮服設計的,我發現老師對服裝的想法很前衛!服裝就是為了好看。沒有太多為什麼,所以,我決定要肆無忌憚地放大老師的靈魂,讓老師的精華被最多人看見。」

因此簡國彥發揮他擅長的舞台華麗張揚,過程中,除了意涵,更期望能將圖案做到最大的發揮,於是除了加大比例,也大膽地將織紋圖案的正反對調、轉換方向,這曾經引起許春美在維護傳統上的猶豫。但最終,這組創作組合得到了共識,「正反圖紋其實都可以欣賞,即使已經失去織紋原來的含意。但它仍然保有美,美得值得被欣賞。」

許春美老師說,「很期待看到年輕人的接受度到底是多少?我的紋樣經過年輕時裝設計師的設計,會產生什麼樣的迴響,我在期待的是這個。」

周裕穎Just in XX 遇見 排灣族Ljavaus陳利友妹

四百年前,驚嘆福爾摩沙的歐洲人將當時歐洲從宮廷流行到民間的十字繡帶到了臺灣。精緻的圖案打動了部落織女,也讓原民傳統服裝開始有了變化,一針一針地把部落的生活變成鮮艷的圖案,成為原民智慧的語彙。

超過60年經驗,精通排灣族傳統刺繡技藝的陳利友妹,更是「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這項傳統工藝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者。她整理出8種傳統圖案技法,不僅包含了部落老人教導後輩做人處事的智慧語彙,更將部落文化、記憶揉合,展現傳統生活記憶及神話傳說,展現在部落階級服飾的圖騰運用。

在排灣族的傳統服飾中,圖騰展示穿著者的身份,人像、陶壺、蛇紋、太陽神屬於貴族,勇士多用動物、 弓箭、標,一般平民則為花草。

這次臺北時裝週,陳利友妹以最擅長的刺繡圖案與階級的連結,作為創作主題,以一襲綠色為主的公主裝,呈現最華麗的排灣族女性形象。

 

而六度登上紐約時裝週的臺灣時裝設計師JUST IN XX周裕穎,則是國內最早推動時尚跨界藝術、工藝的設計師,經驗也最為豐富,曾與故宮、史博館(常玉),藝術家董陽孜、莊普、江賢二聯名合作。

將在地的美好帶向國際,一直是讓周裕穎挑戰跨界創作的原動力。談起這一次與原民國寶工藝家合作的心得,他形容彷彿踏入一個新世界的心情。親自到臺東太麻里拜訪陳利友妹老師,並深受各種圖騰故事啟發。

例如,排灣族中最具代表性珍貴的「百步蛇」圖騰,對於漢民族文化來說卻有別樣的印象與意義,有感於不同文化對動物的不同詮釋,在這個系列中也可以看到周裕穎大量運用十字繡「百步蛇」的圖騰於設計中,開發布料、印花與配件。

另外,這次合作中,周裕穎遇到的一個很大的困難與挑戰是在服裝系列上使用的十字繡片,都是陳利友妹老師耗時縫製的教學傳承品,要以不能裁剪車縫的方式去創作服裝,且之後需要能夠拆卸歸還,因此周裕穎只能以高難度的特殊方式處理繡片間的隙縫。周裕穎形容「整個過程像製作分子料理,難度雖高卻特别有趣!」

除此之外,周裕穎亦邀請臺灣針織機器大廠-佰龍,以最新的圓編針織機Alterknit技術,協助打造原民IP針織布,為服裝系列的呈現增添多樣性。以及透過仁美商標的提花織布技術,為十字繡未來被規模化的生產找尋新的可能性 。
並首創將專業沙龍染膏條回收再製,設計為百步蛇頭飾,貫徹JUST IN XX以及巴黎萊雅堅持的永續精神。

周裕穎以2050年的排灣族為想像,把現在與未來、傳統與科技,兩個的極端世界組合在一起,將原民服裝不常見的貼身運動布料、鏤空挖洞等設計語彙和排灣族圖騰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CYBER FOLK民族運動未來感」,為臺灣時尚迷呈現2050年原民時尚新視界。

發佈於 女裝
來源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