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終將過去,但我們的生活、工作與消費模式,已經回不去了。
每年固定公布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的「網路女王」Mary Meeker,日前非預期地針對新冠疫情發佈了一份最新報告〈我們的新世界〉(Our New World),指出企業數位轉型將會加速,按需生產(On-demand)的商業模式也將崛起。
以下,我們摘取這份報告中與時尚行業相關的內容。
source:Shutterstock
新冠疫情就像一個高速拉鏈,可以在一分鐘內把大地撕開138英里的裂口—正如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
面對疫情,全球GDP排名前20的國家/地區都實施了某種形式的社交距離或隔離政策,他們合計占據全球80%的GDP和大部分人口。
新冠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現代化生活方式,而我們對這種變化的理解才剛剛開始。這項突如其來的變化令我們都從原本的高速狂奔突然間變得慢如蝸牛。禁錮的生活彷彿回到了另一個時代,但串流媒體與網路科技又能使我們在瞬息間瞭解天下事。
在餘震中,經濟也停滯不前,失業人數迅速增加。按照目前的速度,失業率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達到近一個世紀前的大蕭條以來的最高水平。以美國為例,接近1/4的美國工人受雇於受影響最嚴重的服務業,包括需要面對面的餐飲業、酒店業、零售業及其他服務業。大約一個月前,已經有1/5的美國人縮減了工作時間或失去工作崗位。73%的美國人表示家庭收入减少了。(詳細數據資料可參考Mary Meeker原文報告〈Our New World〉)
source:Mary Meeker
雖然各國政府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範圍、規模推出了各種貸款、振興、補助計畫來穩定經濟。然而,這龐大的數字可能遠遠不夠—畢竟,一個人的收入損失也會造成另一個人的損失,如此循環往復……這個錯縱面向的連鎖問題目前仍處於初期階段,一切尚在變化發展中。
目前,我們僅能估計第三季度的商業趨勢會好於第二季度,畢竟第二季度的表現實在是太差了。但一切尚取決於下面各因素:
1) 人們何時可以安全地離家外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以前的生活並重啓經濟,同時兼顧隱私和公民自由;
2) 確保政府資金有效落實到位,並幫助經濟渡過難關;
3) 幫助企業逐步復產復工,但可能依舊還是採部分關閉;
4) 確保人們有足具創造性方法來恢復工作,以維持長期經濟增長;
5) 管控政府債務—不幸的是它在繁榮時期已成增加態勢,所以必須避免未來負擔過重。
藉「數位轉型」渡難關
新冠疫情讓許多傳統活動突然放慢了節奏,甚至完全停擺。但是新冠疫情也帶來了加速的增長,且多數都與數位科技有關。例如Zoom的超高速發展,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活躍用戶從1000萬人飆長到2億人,也算是疫情中的“科技神話”,更可能提前居家工作以及分散式辦公室的未來。
疫情讓我們被迫加入「數位轉型」的行列,Mary Meeker說,回顧3、4月的市場,我們發現表現優異的企業有以下共通特點:
1. 使用雲端科技經營業務的企業,員工可以拿著他們的電腦設備,在任何地方工作。
2. 有穩定需求的必須品,而且它們在非常時期的需求表現更强勁(從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的需求層次的食物、水、居所等,一直延伸到精神娛樂需求)
3. 很容易在網路上被發現、輕鬆透過網路聯絡溝通的品牌,可以無縫對接消費者。
4. 可以高效率的、在盡可能減少接觸的條件下,把產品配送給消費者。
5. 可以幫助企業在數位化方面取得更高效能的產品。
6. 擁有强大的形象良好的(或者正在崛起的)社群媒體。
source:On running
而且以上重點適用於所有的行業,例如問診從當面變成遠程,用餐從外食變成外賣。家具零售商Restoration Hardware使用Zoom和FaceTime為客戶提供虛擬預約和服務。擁有CloudTec®雲端緩衝系統的瑞士專業跑鞋公司On Inc.,快速因應疫情推出24/7全天候線上服務,啟動30天無條件全額退款的免費試穿活動。
「按需服務」成為新常態
隨需應變(On-demand)的商業模式將會崛起。雖然現今幾大隨需服務業者,在疫情當中表現得幾家歡樂幾家愁,例如Uber和Lyft等共乘服務、Airbnb的共享食宿因為旅遊禁令與居家防疫而蒙受損失,但雜貨電商與外送平台Instacart和DoorDash卻是需求激增、逆勢成長。
我們正在經歷“二戰”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大規模短期勞動力重新配置。新冠疫情的衝擊使得運輸、供應鏈、食品零售、健康等領域出現了勞工短缺。3月19日,Walmart宣布計劃招聘15萬名小時工,而且5月還要再為旗下門市、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招聘15萬名員工。Amazon在3、4月份也接連雇用了17.5萬名倉儲與送貨人員。
這些工時較為彈性、能合理安排自身時間的按需工作,可以讓艱困時期失業者同時在多個平臺登記,又能兼顧育兒、學習等個人需求,也將促使人們對於工作進行再思考。
最後,Meeker相信,經過這次事件,消費者會對按需送貨上門將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他們希望得到涵蓋一切的外送與快遞服務,包括時裝和美容產品,即使在疫情消退後仍是如此。
也因此,那些投資於快遞系統,或者在大城市建立分銷中心以實現當日送達的品牌,可能會取得先機。
source:Mary Meeker